今天: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产业发展 >


关于我区康养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水平提高、群众健康意识增强,广大民众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正从单一的“病后救治模式”向“防-治-养一体化防治模式”转变,康养产业的发展前景也日渐清晰。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重庆市政协也根据陈敏尔书记对康养产业发展的指示要求,将市委交办的“加快重庆康养产业发展”列为2019年的重点调研课题。多年来,永川区政协民进界别坚持从自身优势出发,一直以文化角度关注和助力乡村振兴。2019年5月10日,区政协民进界别在黄瓜山其中园正式启动《探寻最美康养文化》年度调研活动,并在钟代华副主席率领下,用半年时间走访了相关企业、机构和政府部门并多次召开座谈会,最后在收集和分析国内外大量相关信息基础上形成本调研报告。

一、永川区康养产业发展现状

对于“康养”的理解,业界在“康”即“健康”上认识较为一致,但对“养”的理解则存在较大分歧,既有将“养”仅看作“养老”的狭义理解,也有对“养”作出“养生”乃至“养心”“养神”等广义、泛化解释。现状论述将遵循从狭义到广义的顺序。

(一)健康养老服务设施布点到位。截至2018年底,全区户籍人口数114084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242836人,占21.89%,呈现出老龄人口基数大、占比高,空巢老人、留守老人、失能老人数量增长快的特点。我区面对社会养老服务需求量日益增大的局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发力。一方面,大力发展“机构养老”。截至2018年底,我区辖区内共有养老机构39个(其中:公办特困人员供养机构27所,养老床位2423张,集中供养特困人员979人;公建民营的区社会福利中心1所,养老床位300张,入住老年人146人;民办养老机构11所,养老床位1188张,入住老年人895人)。另一方面,着力推进“居家养老”。自2013年以来,先后投入775万元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31个,投入575万元建成农村幸福院115个。城镇社区养老活动设施覆盖率达到60%,农村社区养老活动设施覆盖率升至55%,这些居家养老设施基本可以满足居家老年人的休闲、学习、娱乐、健身需求。个别社区还有所创新,与养老服务公司合作,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已经可以开展配餐送餐、健康管理、康复理疗、推拿按摩等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

(二)医养结合工作得到有序推进。在现阶段,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区中医院、区人民医院都设立了老年病科,共有床位154张,区内的39个养老机构均与上述三家医院以及市第十三医院、23个镇街卫生院签订了医疗合作协议,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在十三五规划中,医养结合工作也被纳入,并拟定了“永川区医养结合工作三年行动计划”,目前的工作进度为:拟建设面积15万平方米、标准床位800张、养老床位1200张的医养结合医护型康复养医院;依托重医附属永川医院建立的100张床位失能老人护理院;已开工建设区中医院1200张养老床位的医养结合的凤凰湖院区;在卫星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了医养结合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建设试点。上述医养结合设施,同时也可以为来永川康养、慢游的群体提供高水平医疗保障。

(三)康养产业在我区已初具雏形。主要表现为:一是已开业一批适宜康养居住、休闲养生的旅游景区。到目前为止,我区共有A级以上旅游景区6个(其中4A级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个。二是涌现出众多乡村旅游经营主体。我区乡村旅游起步较早,已经拥有农家乐、特色民宿、田园综合体等多种业态,康养小镇(社区)呼之欲出,景区的食品安全体系得到较好维护,还诞生了一批特色餐饮品牌,能有效满足现阶段的消费需求。三是相关配套设施较为完善。我区现有景区基本都已纳入旅游道路体系,各景区的停车场、厕所、游客步道等设施日渐完备,部分景区还实施了“智慧旅游”信息系统建设。

二、永川区康养产业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外知名的康养目的地相比,我区在康养产业的概念理解、文化内涵、政策引导、跨界融合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

(一)对“康养产业”概念理解未能与时俱进。有的部门和业主将康养等于传统的“养老”或“医护”服务,有的则直接将康养产业狭义理解为乡村旅游。尽管国家尚未对“康养产业”给出权威定义,但通过《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LB/T 051-2016)对“康养旅游”所给出的定义,我们可以管窥“康养产业”丰富性。《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标准》是康养产业第一份全国性规范文件,其中指出,“康养旅游是指通过养颜健体、营养膳食、修心养性、关爱环境等各种手段,使人在身体、心智和精神上都达到自然和谐的优良状态的各种旅游活动的总和”。见微知著,康养产业可以看作一个以康养活动为中心集聚起来的综合性产业,它至少涵盖养老、养生、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领域,其服务对象不只限于老年人或亚健康群体,它回应了习总书记所要求的“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社会各类群体在其生命周期内都存在对康养产业的需求。

(二)以康养文化助推康养产业工作乏善可陈。以在我区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为例,它就亟待在康养文化指引下转型升级,与其他产业一样,面对来自其他地区的同质化竞争,我们必须首先答好“永川,我因何为你而来”这一关键问题。从文字学角度分析,“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化”,所谓“以文化人”,就是用“文”对人产生培养、化育作用。从这个意义讲,凡能促进人的生理、心理乃至道德更为健康的文化,都可以划归“康养文化”范畴。特别是随着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崇尚自然纯朴,其中较为可行的做法,就是借助旅游景区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要素,实现留存文化记忆、延续文化历史、传承文化基因的愿望。毋庸置疑,康养文化能够赋予康养产业更多文化内涵与隽永趣味,提升康养产业的供给品质和附加价值。比如,康养产业可从中医药、传统武术、特色饮食等康养文化中寻找到灵感;反之,康养文化也借助旅游、体育、演艺、出版、广播影视、创意设计等文化渠道去宣导康养理念。但遗憾的是,我们调研发现,我区在以康养文化助推康养产业发展方面还亮点不多。

(三)以旅游为代表的康养产业发展短板明显。以在我区最受关注的旅游行业为例,其短板表现为:第一,现有的康养产品和服务档次不高。永川旅游还以大众观光为主,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特色项目稀缺,康养产业的拳头产品、主打精品少而弱,部分度假村、农家乐建管失衡,脏乱差问题比较明显,在行业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高。第二,现有项目对文化潜力的发掘不力。旅游企业在开发项目时,过分依赖自然景观、农业资源和地理条件,仅能满足游客吃住、简单观光等浅层需求,所谓的康养产品与服务则缺乏独特文化内涵、缺少地域文化特色、缺失民俗文化品牌,极易陷入同质化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泥潭。第三,旅游业与相关产业融合不够。从产业深度看,我区旅游行业尚未形成能够针对各个年龄层次、不同健康状况的群体提供全面康养服务的企业矩阵,旅游行业尚未形成闭环。从产业宽度看,与医疗、体育、地产、金融、制造等产业的融合不充分,与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的联系不紧密,全区范围的大康养产业联盟尚未形成。第四,已经成名的康养项目不多。康养项目一般前期投入较大、回报周期偏长,导致本地企业和个人参与投资的热性不高,亟待为永川引进品牌响、实力强的龙头企业,通过借资、借智、借名,对永川康养产业大发展起到引领、集聚作用。

(四)针对康养产业的政策体系存在三大弱项。主要表现为:一是我区还缺少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康养产业覆盖面广,涉及多个部门、行业、人群,区级层面亟待在发展目标、产业重点、空间布局、战略方向等方面给出全面、科学、有效的指引,相关的标准体系、统计指标、评价制度也应及时推出。二是缺失共同推进康养产业发展的部门协作机制。康养产业涉及到发改、规自、卫健、民政、经信、文旅、人社等多个职能部门,在缺少康养产业发展规划的情况下,各相关部门就会方向不明、职责不清、协同不够。以“医养结合”工作为例,“医”和“养”分别由卫健、民政管理,同时还会受社保、财政等部门影响,最终难免出现“九龙治水”或相互推诿的局面。三是缺乏支撑康养产业发展的保障要素。除下面第五点要探讨的人才问题之外,康养产业现在还缺少土地、税收、金融、水电气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和资金支持。此外,由于政府、企业的数据在保密要求、技术手段上的限制,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困难重重,导致康养产业的大数据平台建设缺少重要的数据资源支撑。

(五)康养行业人才储备不足,服务质量不高。一方面,从高端人才看。复合型高端人才明显不足,能够挖掘康养文化研究康养新产品、开发康养新服务的人才尤为短缺,康养产业的纵深发展已经遭遇人才瓶颈。另一方面,从数量更多的服务人员看。年龄层次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技能培训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工作稳定性差已成为常态。以养老、护理机构为例,这些机构的工作人员,主要是普通护理员,多数机构没有配置专门的营养师、康复治疗师和社工人员。这些机构的护理员数量本身就不足,加上国家人社部规范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后,不再硬性要求护理员持证上岗,所以7成左右的护理员没有接受过正规培训,只能对老年人进行喂饭、洗澡、铺床等简单生活照料,难以做好全方位护理工作。而高强度工作与低收入待遇的极大裸差,又常使养老、护理机构面临招人太难、留人更难的窘况。

三、对永川区发展康养产业的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对康养产业发展赋予新的站位。康养产业是横跨多个行业的业态融合,也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首要工作是提高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这一新兴产业的认识:第一,认同康养产业的价值。归根结底,发展康养产业是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到的一个极佳结合点与平衡点,而习总书记的“两山论”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康养产业,就是在深入践行“两山论”,就是落实习总书记对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具体行动,就是推动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第二,全面理解康养的概念。要通过广泛宣传康养产业的相关概念,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弄清“康养产业”这一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到康养产业涉及到生活与生产的诸多方面,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统一认识、强大行动力。第三,紧紧牵住“康养旅游”这个牛鼻子。在众多的相关产业中,旅游与康养的相关度最高。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康养+旅游”发展,到2017年底,康养旅游产生的直接收入就达6800亿美元,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16%。而永川区也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还为此专门召开了两次全区旅游发展大会,现阶段突出康养旅游,可谓水到渠成。

(二)围绕民众高品质生活诉求,系统打造康养文化。一是打造康养文化可以帮助康养产业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目前,各地都不约而同将康养解读为“养生”,进而又将“养生”分解为养眼、养身、养心乃至养神、养性等多个层面的产品和服务。显而易见,“养心”是上述诸多“养生”手段中的核心功能、主要目的,而独特的文化给予“养心”以源头活水,这也注定会成为永川旅游产业区别于其他地区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一招”。二是打造康养文化有望破解永川旅游“过境地”的多年难题。众所周知,旅游项目可以按照游客在某一地区的停留时间,由短到长可分为1~2天的观光游、7天左右的度假游、21天左右的深度游等形态。而当前永川区的旅游形态还多以1~2天的观光游为主,大多数游客甚至不在永川“过夜”,为永川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低。如果能整合多个景区景点,深挖独特文化,配合物产资源,就有望形成一个集研学旅游、休闲旅游、深度文化体验游于一体的7天左右的“度假旅游”和以康养、疗养为主要内容的21天左右的“深度游”。三是创新康养产业的文化载体。在硬件提升方面,可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农庄升级为康养文化产业园、农耕文化体验园乃至康养旅游小镇、研学度假小镇。在文化活动形式上,“俗文化”可以举办美食节、采摘节、群体比赛,“雅文化”可以依托重庆文理学院的专家教授、学生志愿者,依托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举办相关的文化节、文化论坛,打造历史文化研学、宗教文化养生、民俗文化体验、诗词文化鉴赏等康养文化项目。

(三)抓“龙头”,用融合化、信息化两翼助飞康养产业。如前所述,康养旅游是康养产业中的优先发展对象,它对培育其他康养产业具有孵化功能和带动效应,而永川在康养旅游领域已经具有先发优势,当务之急是产业如何来做。建议有两点:第一,坚持走“融合化”之路,形成康养产业集聚效应。运用“康养+”的延伸思维,发展与康养相关的有机农业、中药、运动、特色食品等产业,实现“康养+农业”“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轻工业”等融合互动局面,并探索康养用品业、康养金融业,促成多元化、多层次、全链条的康养产业发展,也可以将永川的茶叶、豆豉、健康醋等特色产品“卖向全球”。第二,坚持走“信息化”道路,打造“智慧康养高地”。随着人们对康养服务的需求量和依赖性日益提高,对服务质量提出了高、精、准的更严要求。永川要发挥大数据产业基地、智慧城市的既有优势,强化信息环境支撑,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可穿戴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早日实现“互联网+”康养服务个性化定制与管理,率先建成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智慧康养”大数据中心。

(四)补弱项,完善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鉴于康养产业既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涵盖众多业态,涉及诸多部门,建议区级层面成立由区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组员的“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便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协调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规避多头管理与缺位错位问题。二是出台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康养产业有序发展,明确对康养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措施,并做好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类专业规划的统一与衔接,综合人大、政协、部门、镇街、办事处的意见和建议,在区内确定康养产业发展基地的试点。同时,要将生态环保、诚信记录作为康养企业准入或退出的重要依据,完善康养产业政策、法规、标准与评价体系,跟进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三是强化保障要素。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康养产业,可成立区级康养产业引导基金,明确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并与全域旅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配套。四是完善基础配套。比如,应逐步完善茶山竹海、黄瓜山、石笋山等景区的健身步道和休憩设施,指导黄瓜山养生谷、十里荷香等乡村接待点完善设施与功能,围绕茶山竹海养生谷、星湖养生村、来苏乡隐小镇等康养旅游招商项目完善道路、水电气、停车场、医疗院所、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对一些投入较大的基础配套项目,可考虑在康养产业“试水”PPP模式,但须严格操作细节,做好风险防控。五是优先抓好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养老服务方面,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对我区基本养老服务设施的项目支持,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服务”项目能在我区落地。在医养结合方面,完善医疗康养服务体系,探索从“医养结合”升级为“医-护-养结合”,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建议用好“中新国际肿瘤医院”落户永川的难得机遇,借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在黄水设立院区的成功经验,可考虑设立中新国际肿瘤医院茶山竹海院区,在全市树立“医-护-养结合”的典型标杆。

(五)狠抓康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康养服务水平。第一,在智库人才方面。建议区级层面组建专家顾问机构,完善智力支持机制,引导专家对我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进行实战指导。第二,在创业人才方面。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返乡优秀人才、本土新乡贤创业兴业,吸引更多懂康养、有激情、善作为的社会有识之士投资康养产业。第三,在管理人才方面。引导区内中高职院校开办或做强旅游、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康养服务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强化管理人才储备。第四,在一线人才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康养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康养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保障水平、社会地位,建议探索开展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积极推荐康养行业优秀人才参评“五一劳动奖章”“永川工匠”等社会荣誉。其中,尤其需要重视社会化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建议成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区级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同时创新用人方式,比如:可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机制,为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鼓励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以便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2020039576号-1 官方地址:http://www.kyxz.org.cn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全国康养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办公室和中国智慧健康社区建设管理中心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10层1005室 邮箱:kang@kyxz.org.cn
传真:010-57811418 电话:010-57811418
您是第 2315965 位浏览者 Copyright © 2020-2021 kyxz.org.cn 网站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