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 页 > 产业发展 >


康养产业发展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对康养产业发展赋予新的站位。康养产业是横跨多个行业的业态融合,也涉及多个部门。因此,首要工作是提高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这一新兴产业的认识:第一,认同康养产业的价值。归根结底,发展康养产业是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寻找到的一个极佳结合点与平衡点,而习总书记的“两山论”为发展康养产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加快康养产业,就是在深入践行“两山论”,就是落实习总书记对重庆“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的具体行动,就是推动我区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的重要抓手。第二,全面理解康养的概念。要通过广泛宣传康养产业的相关概念,帮助广大干部群众弄清“康养产业”这一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到康养产业涉及到生活与生产的诸多方面,进而形成全社会都来支持康养产业发展的统一认识、强大行动力。第三,紧紧牵住“康养旅游”这个牛鼻子。在众多的相关产业中,旅游与康养的相关度最高。目前,全世界有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康养+旅游”发展,到2017年底,康养旅游产生的直接收入就达6800亿美元,已占世界旅游总收入16%。现阶段突出康养旅游,可谓水到渠成。

(二)围绕民众高品质生活诉求,系统打造康养文化。一是打造康养文化可以帮助康养产业跳出同质化竞争的泥潭。目前,各地都不约而同将康养解读为“养生”,进而又将“养生”分解为养眼、养身、养心乃至养神、养性等多个层面的产品和服务。显而易见,“养心”是上述诸多“养生”手段中的核心功能、主要目的,而独特的文化给予“养心”以源头活水,这也注定会成为旅游产业区别于其他的核心竞争力和“关键一招”。二是打造康养文化有望破解旅游“过境地”的多年难题。众所周知,旅游项目可以按照游客在某一地区的停留时间,由短到长可分为1~2天的观光游、7天左右的度假游、21天左右的深度游等形态。而当前旅游形态还多以1~2天的观光游为主,大多数游客甚至不在本区“过夜”,带来的经济收益非常低。如果能整合多个景区景点,深挖独特文化,配合物产资源,就有望形成一个集研学旅游、休闲旅游、深度文化体验游于一体的7天左右的“度假旅游”和以康养、疗养为主要内容的21天左右的“深度游”。三是创新康养产业的文化载体。在硬件提升方面,可将一些有一定规模的农庄升级为康养文化产业园、农耕文化体验园乃至康养旅游小镇、研学度假小镇。在文化活动形式上,“俗文化”可以举办美食节、采摘节、群体比赛,“雅文化”可以依托专家教授、学生志愿者,依托区内的历史文化遗存,举办相关的文化节、文化论坛,打造历史文化研学、宗教文化养生、民俗文化体验、诗词文化鉴赏等康养文化项目。

(三)抓“龙头”,用融合化、信息化两翼助飞康养产业。如前所述,康养旅游是康养产业中的优先发展对象,它对培育其他康养产业具有孵化功能和带动效应,在康养旅游领域已经具有先发优势,当务之急是产业如何来做。建议有两点:第一,坚持走“融合化”之路,形成康养产业集聚效应。运用“康养+”的延伸思维,发展与康养相关的有机农业、中药、运动、特色食品等产业,实现“康养+农业”“康养+医疗”“康养+运动”“康养+轻工业”等融合互动局面,并探索康养用品业、康养金融业,促成多元化、多层次、全链条的康养产业发展。第二,坚持走“信息化”道路,打造“智慧康养高地”。随着人们对康养服务的需求量和依赖性日益提高,对服务质量提出了高、精、准的更严要求。发挥大数据产业基地、智慧城市的既有优势,强化信息环境支撑,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医疗、可穿戴装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康养产业的融合创新发展,早日实现“互联网+”康养服务个性化定制与管理,率先建成全国的“智慧康养”大数据中心。

(四)补弱项,完善推动康养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和部门协作。鉴于康养产业既是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涵盖众多业态,涉及诸多部门,建议区级层面成立由区政府相关领导任组长、各相关部门领导为组员的“康养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以便明确各部门职责,完善协调管理体制,形成工作合力,规避多头管理与缺位错位问题。

二是出台康养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办法。用科学合理的规划引领康养产业有序发展,明确对康养产业的发展思路、目标、任务、措施,并做好与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旅游规划以及各类专业规划的统一与衔接,综合人大、政协、部门、镇街、办事处的意见和建议,确定康养产业发展基地的试点。同时,要将生态环保、诚信记录作为康养企业准入或退出的重要依据,完善康养产业政策、法规、标准与评价体系,跟进修订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和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目录。

三是强化保障要素。为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康养产业,可成立区级康养产业引导基金,明确产业扶持政策以及财税、金融、土地、环保等方面的配套支持,并与全域旅游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政策配套。

四是完善基础配套。比如,应逐步完善茶山竹海、黄瓜山、石笋山等景区的健身步道和休憩设施,指导黄瓜山养生谷、十里荷香等乡村接待点完善设施与功能,围绕茶山竹海养生谷、星湖养生村、来苏乡隐小镇等康养旅游招商项目完善道路、水电气、停车场、医疗院所、健身场所等配套设施。对一些投入较大的基础配套项目,可考虑在康养产业“试水”PPP模式,但须严格操作细节,做好风险防控。

五是优先抓好养老服务、医养结合。在养老服务方面,积极争取中央专项资金对我区基本养老服务设施的项目支持,推动“城企联动普惠养老服务”项目能在我区落地。在医养结合方面,完善医疗康养服务体系,探索从“医养结合”升级为“医-护-养结合”,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建议用好“中新国际肿瘤医院”落户的难得机遇,借鉴医科大学附属康复医院设立院区的成功经验,树立“医-护-养结合”的典型标杆。

(五)狠抓康养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康养服务水平。

第一,在智库人才方面。建议区级层面组建专家顾问机构,完善智力支持机制,引导专家对我区康养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进行实战指导。

第二,在创业人才方面。创新人才使用机制,引导大学生村官、返乡优秀人才、本土新乡贤创业兴业,吸引更多懂康养、有激情、善作为的社会有识之士投资康养产业。

第三,在管理人才方面。引导区内中高职院校开办或做强旅游、医疗、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康养服务相关专业或者开设相关课程,强化管理人才储备。

第四,在一线人才方面。建立健全相关培训机制,组织开展康养技能培训,提高从业人员服务能力和职业道德。努力提高康养从业人员的经济收入、保障水平、社会地位,建议探索开展专业技术资格的评聘,积极推荐康养行业优秀人才参评“五一劳动奖章”“工匠”等社会荣誉。其中,尤其需要重视社会化养老服务队伍的建设。建议成立具有组织、指导、服务、培训等功能的区级社会化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同时创新用人方式,比如:可探索建立在养老服务中引入社会工作人才机制,为养老服务机构设置公益性服务岗位;加快培育从事养老服务的志愿者队伍,倡导社会各界志愿者与养老服务机构开展结对活动,鼓励老年人加入志愿者队伍,以便健康老人、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产业部备案号:京ICP备2020039576号-1 官方地址:http://www.kyxz.org.cn
郑重声明:凡转载或引用本站资料须经本站许可 版权所有:全国康养特色小镇培育工作办公室和中国智慧健康社区建设管理中心
地址: 北京市海淀区三里河路11号10层1005室 邮箱:kang@kyxz.org.cn
传真:010-57811418 电话:010-57811418
您是第 2315963 位浏览者 Copyright © 2020-2021 kyxz.org.cn 网站管理